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标准,必维参与制定

发布时间:2022-06-15 16:47:00 文章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664318077517205&wfr=spider&for=pc


记者 | 刘益

编辑 | 郑萃颖

 

6月13日,在2022年上海市节能宣传周开幕式上,上海市经信委、市发改委联合发布《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计划(20222025)》,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创建零碳工厂30家、零碳园区5家、零碳数据中心5

 

今年5月30日,中国节能协会批准发布《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被国内媒体称为全球首个“零碳工厂”完整、可量化的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远景科技集团(简称远景)发起并主导制定了该标准。在此之前,远景携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必维,合作发布了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远景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2碳中和行动报告》中还指出,计划未来十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每年实现减碳10亿吨。

 

界面新闻近日采访了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在采访中他谈到零碳产业园有四大特征:一是有零碳能源供给,通过风、光、储和智能物联网的协同,为园区提供高比例绿色能源供应;二是基于零碳数字认证体系和零碳技术方案,园区内可以生产零碳产品,具备零碳产品标签,为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的限制奠定基础;三是零碳产业园需要依托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能碳管理平台,以智能物联的方式,准确、实时地监测产业园内的能耗和碳排放以及碳资产管理;最后,零碳产业园需带动当地的零碳转型,带来绿色工作机会,并且培育一系列的绿色企业。

 

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中的重要部分。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2543家,多数位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根据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工业园区约贡献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1%,而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在工业园区总排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远景CEO张雷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让零碳产业园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议案中表示,在西部地区落地绿色产业,建设零碳产业园,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

 

中国的经济和人口重心80%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大量的重工业也在这个区域,中东部若完全依靠分布式发电,难以满足全部新增电量和电力平衡需求。而中国西部等产业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围绕这一优势建立新能源相关产业,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

 

 

以下为采访内容:

 

产业向绿色能源分布地转移是趋势,非资源地园区也可积极降碳

 

界面新闻: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地不是十分匹配,随着零碳产业园的发展,产业向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地转移是否是必然的?

 

孙捷:产业转移是趋势,但是也有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看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不是够丰富,成本够不够低;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够不够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些产业转移过去的可行性如何。因为有一些产业是有运输半径的,要考虑运输成本。因此产业园向可再生能源富饶地转移,对于产业有一定的选择性。最好的方式就是产业迁移后,可再生能源生产于当地,应用于当地,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界面新闻:对于风光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想要成为低碳甚至零碳的园区可以怎么做?

 

孙捷:对于风光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园区想要实现节能减碳,可以根据相应的指引和标准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和行动。在园区建设原则方面,园区应该按照“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建设原则,对产业园区的零碳能源系统、交通物流系统、基础设施和生产系统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

 

在能源替代方面,园区要尽可能地利用屋顶、空地、车棚等闲置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风机,自发自用。其次,可以通过绿色电力交易的方式购买绿电,取代火电。最后,也可以通过对接绿色权益交易市场购买绿证或碳信用的方式抵消碳排放。

 

同时,园区应积极实施电气化改造,逐步使用电力替代原有使用化石燃料的工艺生产过程,并大力推动园区物流交通的电气化。随着绿氢、绿氨,以及碳捕集技术的成熟,园区将有更多手段降低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以及工艺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

 

总之,园区需配套高比例的绿色能源供给,规划阶段即应在园区的能源规划中优化用能结构,在保证用能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界面新闻:如何核定工业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有没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标准?对于那些实现了零碳或者低碳的园区来说,哪些机构按照哪些标准来给他们做相关认证?

 

孙捷:目前针对企业进行碳核查的标准是国际GHG标准和ISO标准,尚未有专门针对园区的碳核查标准。针对于产业园区,远景科技集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必维集团等机构、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了《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近日该标准正式成文并获批发布,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标准。该标准与国际标准ISO/PAS标准接轨,参考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要求,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工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依据该标准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期项目也于4月建成投产。该产业园到2025年末将助力当地实现3000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年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的目标。

 

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对园区智慧化运营的要求,强调了建立碳排放管理机制以保障园区维持低碳/零碳运营状态的重要性,要求在园区层级搭建“能碳”双控管理平台,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溯源,实现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的精细化管理。

 

在零碳产业园打造完成后,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必维、TuV南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钛和等可以按照“零碳产业园”标准来给园区做相关认证。

 

我国产业园零碳转型需求巨大

 

界面新闻: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搬到零碳产业园的驱动力是什么?

 

孙捷:企业产业转移考虑的第一点肯定是用能指标和用能经济性的问题,零碳产业园可以利用周边绿色能源的供给,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低成本的绿电。同时零碳产业园也会考虑产业集聚效应,集中吸引这个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规模化。其次就是企业搬进零碳产业园之后,依托方舟能碳管理平台和零碳数字认证体系,实现零碳产品标识,给企业带来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现在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发展问题和排放问题,优先考虑用绿电,但是在华东或者沿海地区,绿电的获取是比较难的,而北方和西部区域则可以利用当地成本较低的风光资源给当地企业使用绿色电力,解决企业获取发展指标困难的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通过发展新能源,既可以消化当地的绿色电力,又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和就业,对于政府来说也是双赢。

 

界面新闻:相比较于新建的零碳园区,我国现存产业园区的低碳改造规模有多大?存在哪些挑战?

 

孙捷:全国250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也产生了约31%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现存产业园区的低碳改造规模是非常庞大的。

 

“园区经济”是地方政府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活跃的科技创新链、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的GDP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平均增速分别为8.6%和10.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级产业园区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在现实中,由于在零碳规划建设上缺乏成功实践及权威、科学的标准指导,一些园区存在新能源利用率低、能耗指标无法保障、产业关联聚集度低、排放总量和强度不可控等问题,对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造成阻碍。

 

此外,我国产业园区数量多、分布广、发展阶段各异,并且对绿色低碳转型认识不到位、不统一,且相关指导框架尚未明确。同时,目前的产业园区缺少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工具,缺乏兼具经济性与减碳效率性的解决方案。

 

界面新闻:在高比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发电不稳定的情况?这对于零碳产业园的储能技术、电力系统有什么要求?

 

孙捷:如果高比例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可能会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发电不稳定的情况,在电网的调节作用下,并不会影响园区企业用电的稳定性,只会影响部分绿色电力的使用比例。

 

为了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园区内可安装一定的储能设备。以远景的智能微网控制系统为例,不仅可以将多余的风光电力储存起来,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更能通过峰谷套利、电网需求侧响应等方式获利,进一步降低园区内企业的用能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将会安装共享式储能设备,并不会增加园区内企业的额外成本,还能让企业享受到价格更低的绿色电力供应。

 

数字化技术帮助产业园区零碳转型,企业、资本正在探索

 

界面新闻:除绿色能源替代、储能技术之外,数字化技术在远景零碳产业园区内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孙捷:以远景在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构建的方舟能碳管理平台为例,该平台应用AIoT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开发区、下辖街镇和产业园及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级能碳管理体系,形成碳排放管理与碳资产管理两大业务体系。

 

在碳排放管理方面,方舟能碳管理平台实现能碳双控指标的实时监测、综合分析、目标管理与及时预警,不仅为未来开发区政府在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施政辅助,还可为各个企业提供碳盘查、碳减排、碳抵消、碳认证等服务。

 

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平台将助力临港开发区建设区域性的碳普惠交易与绿证交易运营中心。现平台已对接国内外的绿色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并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形成战略合作,搭建区域性碳普惠减排量交易机制和系统,能大幅度降低企业参与绿证、碳资产开发与交易的经济成本,提高企业碳排数据管理效率,赋能更多企业加速零碳转型的同时,也可获得碳减排的红利。

 

除了服务政府,方舟平台能够服务企业能碳管理需求。目前方舟能碳管理平台已全面接入开发区内主要高能耗、高碳排企业,给区内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能碳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国内外政策与市场变化,建立双碳转型趋势下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方舟能碳管理平台之外,园区内还可以安装基于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的园区智能微网控制系统、功率预测与电力交易终端等,协同控制园区多种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最大化。

 

界面新闻:远景在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运维,以及三方合作模式,有何模式创新?

 

孙捷:“能碳管理平台+系统解决方案+零碳示范工程”的三位一体,提供了可复制的综合性方案+零碳样板示范的模式,便于在全国各地开展推广。对于平台来说,首先它可以满足政府日常管理需求,实现开发区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能耗碳排情况的总览、目标设定与追踪、预警与响应,帮助下级政府实时监测辖区内企业能碳情况,同时助力企业自身能碳管理升级。

 

此外,远景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赋能政府本地能碳运营中心。远景通过与管委会政府的合作,于长三角数字创新港搭建平台指挥运营中心,培养能碳专业人才,形成常态化、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提供服务。

 

在远景的技术支持下,开发区正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建立分布式光伏和节能技改项目的碳普惠减排量核算方法学,并通过构建数字化赋能的碳普惠减排项目审定、签发和管理流程,实现碳普惠减排量的自动签发、管理和交易,大幅降低碳普惠项目申请和管理的边际成本。同时,开发区也与远景合作开展区域绿证交易创新试点,通过专业运营团队帮助企业高效地采购和出售权益可追溯、无重算的绿色电力证书。

 

在平台之外,开发区也正在与远景合作打造零碳示范工程。例如,江阴港口集团已累计投入上亿元建设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内燃轮胎吊油改电、堆场作业设备油改气等多个节能减排项目,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绿色港口,该集团将进一步借助远景的方舟能碳管理系统以及风光储充技术建设零碳港口。

 

界面新闻: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纷纷入局碳中和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领域,您怎样看待现在国内这个领域的市场发展格局和前景?

 

孙捷:“双碳”目标提出后,我们发现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碳管理服务市场的需求非常大。旺盛的需求将带动整个“碳中和”行业的发展,以及过程中对数字化的需求。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国,未来很多企业都会需要留出预算做碳管理,中国很快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去年,远景与红杉中国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零碳技术生态,为零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创新的土壤。

 

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实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庞大、复杂的事件,我们可能从来都不缺规则和框架,但是更需要数字化碳管理工具和综合性的零碳技术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城市、园区和企业实现可持续性的节能减碳。

 

 

相关热词搜索:业务四部 必维

上一篇:阿联酋铁路二期项目首条支线铺轨贯通
下一篇:中国首款“零碳冰淇淋”焕新上市,人间悦桃冰淇淋获得必维集团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