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中国航天科工2名工程师参加第40次南极科考

发布时间:2023-11-24 11:49:39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科工新闻中心(业务二部转载)


   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正式起航,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南极考察将重点围绕建设新科考站、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3项工作展开科考。本次南极考察队由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这其中,也有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建设工程师们的身影。
  由航天建设所属航天设计选派的两名专业工程师刘若霆和鞠克铮组成项目团队,跟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出发,承担南极项目的现场踏勘工作。这也是航天设计南极项目团队的第2次南极之行。
  航天设计南极项目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指示要求,不负期望和重托,充分发扬航天精神,攻坚克难,圆满完成本次现场踏勘工作,完成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据了解,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新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个常年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而航天设计南极项目团队所在的“雪龙”号是我国专门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船,担负着运送我国南北极考察队员和考察站补给物资的任务,同时又为南北极大洋调查提供科考平台。作为极地考察船中的“老大哥”,“雪龙”号已经完成了28次南极考察和9次北极考察,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多项新纪录。

  延伸阅读
  科考为何如此青睐南极?
  无论是从极地景色还是自然科考来看,南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博物》杂志编辑部内容总监刘莹表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极地理位置特殊。南极处于地球极点,这意味着接收太阳的能量最少;二是南极海陆格局特殊。与北极被陆地包围不同,南极是一个被海洋环抱的大陆,这一圈围绕着南极岛的海洋就像围巾一样,隔绝了南极的空气,极地地面的气流难以出去,外面的暖气流也无法进来,加剧了南极的寒冷。
  正是地理因素上的特殊,一些全球性的研究才一定要到南极来,比如气候变化等研究热点。要研究地球温度变化有多大,南极作为最冷的地方,这里的研究结果就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地球的磁极也在南极大陆上,有关地球磁场的研究也必须要到南极来。
  在南极如何分清东南西北?
  “站在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是北。”在南极到底该如何辨认方向?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介绍,早期科考队员在南极开展测绘工作主要使用陀螺仪和经纬仪。GPS出现后,科考队员进内陆及在站区附近野外采样都会配备手持导航仪,科考队也会开展相关集训,要求根据导航仪找到相应的目的地。
  尽管导航仪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提供方位信息,但由于内陆冰盖存在冰裂隙,为保证安全,最好按照有历史参考坐标点的路线行进。目前我国有两条重要的科学考察路线分别是从中山站到DomeA、从中山站到格罗夫山。
  南极生活条件有多恶劣?
  周春霞介绍,在南极开展度夏工作相对容易,比如长城站气温通常在0℃以上,中山站接近于0℃,并且这两站都有极昼现象,白天工作时间长。但有些全年的科考任务也需要越冬进行,冬季的环境就更为恶劣。比如,中山站从2月底开始频繁降雪,有时雪堆积得比人还高,在极夜时又见不到太阳,执行科研观测任务时,需要结伴摸索着才能从生活栋去到观测栋。
  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员王培博士介绍,南极的夏天冰雪融化,地面比较泥泞,需要有一双好的胶鞋。衣物要便于清洁且防水,并且穿衣也要有所讲究。一方面有时气温在0℃左右,看上去不低,但南极风大且频繁,体感温度非常低;另一方面大量的徒步和爬山会产生很多热量,因此穿衣既要保暖也要能够排汗。周春霞补充道,南极白茫茫一片,还需要佩戴防辐射的墨镜和面罩,以免皮肤晒黑脱皮。在饮食上,雪龙号每年会提供补给,肉类食品能够得到保障,但新鲜蔬菜较为稀缺,主要以土豆、萝卜和大白菜为主。
  延伸阅读参考文章
  2023年11月4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去南极考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航天科工护航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平安回家
下一篇:申能旗下浙江蓝能完成战略股权融资,并与中国石化资本签约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