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二部 > 投资指南 > 正文

出口转内销,必须知道的信用风险!

发布时间:2020-08-03 13:45:06 文章来源:中国信保厦门分公司


【摘要】

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今天,针对目前企业高度关注的“出口转内销”,我们专门聊聊内销中的信用风险。

 
 
 
 

1、隔离的国内国际市场能否联通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1.2万亿元,出口约17.2万亿元,国内市场规模是国际市场的几倍之巨。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相比上半年社会消费品总额11.4%的降幅,6月的消费数据明显回升。

 

虽然当前外部环境处于不利形势,但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有着深远意义。实际中,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不少征战国际市场几十年的老外贸人,一谈到国内贸易就显得信心不足。两个市场,产品不能无缝衔接是一个原因。一家大型专业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说,其公司出口的商品可以直接在国内销售的比例不足10%,有产品式样的原因,也有品牌的原因,还可能涉及质量标准的不同。不少外贸人,谈内贸“色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信用环境。货物销售后,拿不回货款的情况比比皆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近期中央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给出口转内销营造良好环境。可以说,打通国内国际市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着眼长远的战略之举。

2、赚价差,还是赚利差

 

货物买进再卖出,正常的贸易赚的是货物差价。但是,一些企业在货价上没有优势,却有资金上的优势,在货物销售的同时给予买家较长期限的资金融通,从而获得融资收益,这也成了不少企业开展国内贸易的切入点。更有甚者,一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为了达到向其他企业放贷的目的,包装成贸易的形式,从事“融资贸易”。也就是说,这个贸易本来不存在,为了融资的需要,无中生有编出来一个贸易,来规避国家相关监管。做资金生意,利润高,风险自然也高。当一个企业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转而向其他企业融资时,其本身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可想而知。今年,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支持企业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都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其风险尤为明显。当年大量的钢贸坏账影响了一大批大宗物资贸易企业,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3、代理进口,水很深

 

说到国内贸易,绕不过代理进口,业务源头上也是资金问题。进口和出口,在结算方式上有天壤之别,进口大多采用预付款或者信用证的方式。一些企业苦于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预付款或开立信用证,只能先通过其他外贸公司进口,外贸公司再以国内贸易的方式销售给实际需要进口货物的企业。代理进口,包括进口端和国内流转环节。这里主要谈谈国内流转,外贸公司除了面临被拖欠的风险,还可能遭遇一些代理进口特有的风险。

 

首先是道德风险。国外供货方和国内委托方串通,联合套取代理进口人的资金的情况尤为多见。情况比较恶劣的,还可能以明显偏离正常的价格行诈,上海曾发生过代理进口木材联合诈骗案,100多万美元的货物被做成500多万美元,货物进口后委托方直接破产。代理方虽然不参与实质性谈判,但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时与上下游发生关系,容易卷入贸易纠纷。浙江曾经发生过多起外贸公司代理进口纺织机器而被连带的案件,苦不堪言。代理进口业务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仓储风险。当年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好多起代理进口PET原料被工厂擅自提货的情况,代理方遭遇钱货两空。

4、内贸相比出口,信用风险大在哪

我们再把目光回到普通的国内贸易。按理讲,出口的风险因素更多,风险也更大。除了面临买家的商业风险,还会有出口目的国(地区)的政治风险。实际中,不少企业感觉国内贸易似乎风险更大。国内贸易的风险,到底大在哪呢?大企业长期严重拖欠货款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逾期欠款达8900多亿元,已清偿拖欠账款6600多亿元。甚至有民企老板呐喊:中小企业的危机不是疫情,而是被大企业长期严重拖欠。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这可谓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福音。

 

内贸相比出口,还有更难控制的链型风险。具体讲,内贸有两个风险链,即产业链和企业链。

 

产业链方面:企业出口,其收汇风险大多呈现点状,也就是说,风险是独立发生的,出口市场和买家往往分布在世界各地,买家之间独立性强,较少发生整个产业链互相影响发生收汇风险的情况。国内的情况大为不同,产业链一环套一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收款风险就会向上游一层层传导。

 

企业链方面:企业间通过关联交易,或者互保,使得一家企业的信用风险深受其他企业的影响。不论是产业链风险,还是企业链风险,都难以对单一风险标的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应收账款的风险自然也更大。

5、国内贸易和信用保险

引发内贸的风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出口时,一旦某个买家存在信用问题,通过中国信保的联网机制,可以快速的把这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企业。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这种机制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内贸显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虽然我国有征信系统,但其主要针对金融领域,难以对贸易领域的风险信息进行联网控制。相比国内贸易交易额,我国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规模还比较小。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一种机制可以集合内贸的风险信息。随着出口转内销力度的加大,企业对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需求或出现大幅上升。国务院办公厅在6月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产品转内销的保障力度,提供多元化的保险服务”。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力度远超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资源会比较稀缺,短期内需求大于供给是大概率的。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支持呢?除了相关业务符合国家政策方向,自身业务的风险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寻找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之前,这几个问题企业可以事先评估。

 

 

业务逻辑是否合理?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国内贸易的风险,很大程度来自于业务逻辑不合理。企业如果希望通过不合逻辑的业务赚取额外的利润,或者业务中带有太多投机因素,这种业务也就难以被保险公司接受。举个例子,买家下游回款需要90天,提出90天赊销,这是合理的逻辑。如果给买家赊销180天,这已经不是正常的贸易融资了,而是相当于给了买家流动资金贷款,这就是不合逻辑的业务。

 

风险认识是否到位?做赊销业务有风险,有流程上的风险,也有债务人的风险。企业在业务一线,风险点理应搞得最清楚,而且得有一定的风险控制手段,这样才能增强保险公司的信心。如果对保险公司关心的风险点没有很好的认识,只是轻描淡写拍拍胸脯说“放心,肯定不会有风险”。越是这样,保险公司可能越不敢承保这个业务。毕竟,保险公司是风险管理机构,不是赌博机构。

 

没有信用保险还敢不敢做?如果抱着把风险押宝押在保险公司身上的想法,恐怕很容易碰壁。毕竟保险是保险,不是报销。好比一个人开车,告诉保险公司只有保险了才会驾驶上路,保险公司怎么可能会去接这种业务?

 

企业最大可以承受多大的风险?没有信用保险,如果出现国内贸易坏账,企业可以承受多大的损失,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不同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业务越分散,单一标的金额越小,风险也就越低。同样,分散的业务,可能更容易被保险公司接受,毕竟“大数法则”是保险的基础。

 

投保时的心态也很重要。不能总以为能够理赔的投保才有意义,信用保险的本质是贸易促进,也就是通过这个工具扩大业务规模。也不能期望一下子可以达到像出口信用保险那样的承保力度,这里面有政策因素也有业务发展基础的因素。当然,随着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规模的增长,保险公司的承保力度可能也会逐步提高,这需要保险双方的良性互动。

6、中国信保在支持出口转内销方面有什么保障?

中国信保目前拥有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产品,能够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保障在国内贸易中,因买方商业风险造成的应收货款损失,或因供应商商业风险造成的不能收回预付款的损失。

适用于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或银行。

贸易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且真实合法有效。

承保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拖欠等商业风险。

 

中国信保提供以下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产品

1.国内贸易信用保险

该产品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国内贸易,是指对被保险人按销售合同约定交付货物且买方接收货物后,由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原因引起的货款损失,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的保险产品。

 

2.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进口保理)

该产品主要针对银行的进口保理业务,以银行为被保险人和直接服务对象,主要承保国内买方(进口商)由于破产、拖欠等商业风险而不能向银行偿付的风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半年“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为何增长?
下一篇:经济新方位:怎样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