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航天三江:原来“空间魔法”真的存在

发布时间:2023-12-29 12:08:08 文章来源:航天科工新闻中心(业务二部转载)


   “精密结构件加工年产能已达千余套”“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全线投入使用”……近期,在盘点年度重点工作时,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万峰公司工艺技术部收获亮眼的成绩单。年初的愿景变为实景,一张张工艺布局蓝图正在慢慢变成企业发展通途。
   产能难以跟上发展规模;车间资源分散,能力未整合,场地紧张;库房资源分散,物流配送未集中,面积紧张、效率低……近几年,万峰公司依据“十四五”规划,结合智能产线建设需要,从工艺布局优化入手,对车间、库房等资源进行整合,重塑旧空间,拓展新空间,以“空间”换“时间” ,向“寸土”要“寸金”,将存量资源转变为发展增量。

线下有序,线上无界
   “来,这个加工难题怎么破,我们一起讨论下。”11月24日下午3点,机加车间加工中心组,班组长、技能大师李才胜一声吆喝,工艺员老李、操作工老孙和小王便迅速集合到一旁的机床前,加入集智攻关中。
   该班组承担着公司所有高精尖零件的机械加工工序,几乎每天都有新挑战,这样的集结对李才胜来说是常态。但在以前,组织一场这样的生产协调会并不轻松。工艺、检验、加工等岗位分散办公,他要多通电话联系,或是跨越半个厂区进行面对面沟通。
   需要等待的不止是人,还有检测。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零件加工越来越复杂,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密结构件加工完,必须在20°C左右的恒温下进行三坐标检测,温度稍有差池,尺寸便无法准确测量。原来的常温厂房冬冷夏热,检测设备老旧,遇到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就必须外协。“排队”是常有的事,质量管控也存在风险。

   沟通距离长,周转路线长,设备精度低……怎么办?公司根据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将精密车削、铣削、数控加工、测量等整合在统一区域,按功能科学划分作业区。工艺人员的办公桌,技能大师工作室从行政楼搬到车间,厂房的环境改造也同步进行,增加空调系统,可控制温湿度,对地面进行防尘净化处理。新增精密检测设备,加工有误差,随检随返工。同时推进智改数转,通过智能化装备和软件,将分散的零件加工、设备管理等与加工程序、工艺管理、生产管理、检测集成为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数控加工程序的动态管理和调度,减少加工前的准备,提高机床利用率,建立柔性作业单元,解决加工瓶颈问题。
   “一台机床配一台电脑,只需轻点鼠标或是扫码,就能一键获取生产计划、任务统计、质量追踪等产品‘身份’信息,了解其‘一生’。”主任工艺师王元成说道。据工艺技术部部长李凯波介绍,未来,精密结构件加工自动化产线建成,还将实现自动上料、运转、装夹功能,不同工件、工序可混合自动化生产,实时在线监控和检测,实现加工工艺参数优化与装备智能自决策;生产线预留了扩展空间,可实现多品种零件混线生产。
   “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加工质量稳定。产线有问题,随时解决,一句话的事儿,再也不用日行两三万步。” 如今,各工序紧密衔接,生产流程清晰明了,生产组织更顺畅高效,极大地缩短加工周期,李才胜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团队开展创新工作。

“工位革命”带来“新算法” 
   “大家再加把劲,今晚把最后几套产品交了。”初冬,电装车间精密装配间,全国技术能手、特级技师刘建波正带领一支十几人的队伍在加速赶工。作为一名“老将”,她已经多次参加这样的“机动作战”。
   近年来,针对大批量紧急任务带来的人手紧张问题,该车间创新生产模式,根据人力资源情况和职工特长,从各班组抽调精兵强将,建立电缆临时生产流水线。原有“一人一套产品,全流程干到底”的生产模式被打破,所有工序被分解到固定工位上,落实到个人,细化到小时。待到任务结束,大家再重返原岗位。

   “专人专岗,培训也更轻松。现在每人负责一两个工序即可,而且都是自己最擅长的,越干越有劲。”“工位革命”后,用最短的时间就能打造精品,效率成倍提高,低层次质量问题大幅减少,刘建波和同事们打心底里高兴。
   流水作业越来越顺畅,对科学排产、物料齐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负责车间工艺布局改造的高级主管工艺师雷小江,在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动力,不断在产线上做“加法”。电脑配至具体工位,物料有了二维码,每道工序完成后随即就能录入电子信息,取代纸质流转卡,再也不用“等料”。大部分工位都新装了摄像头,需要拍照存档的,可直接上传至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方便质量管控追溯。测试数据、工艺图纸等,在网上随时都可调用。今年9月,刘建波所在的表贴班组新增全自动表贴机,将现有贴装效率提高3倍,为印制板规模化生产再添利器。

   而高级主管工艺师万洋一直在专注做“减法”。周转过程长,存在质量隐患;层层清料层层等,拖慢生产进度……库房分散在各车间,种类多、人员多,物资齐套路径长,管理难度大。如何从仓库里挖出“金子”,曾一直困扰着他。针对现状,公司重新对库房位置调整,优化物流齐套模式:将重要库房建在车间里,物料直达生产现场;建立新库房,将多个小“物流点”整合为一个大的“物流中心”,专设库房管理和检验人员办公区,物资即检即入,统一配送物料……
   “以前各库物料编码不一致,经常找不到货。现在统一编码,在信息平台上可自动生成物料领用表,一键可查询几十万项物料信息,还能随时调取库存。设计选型时也更注重标准化、通用化。”改造后,“家底”更清楚,职工真正体验到“一秒入库”、急速“派件”、“自助取货”的便利,成本、库存、能耗、周转风险等也大大降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航天科工资产公司荣获北京产权交易所“2023年度优质服务奖”
下一篇:航天科工三院获多项质量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