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证券时报报道中工国际:从自发走向自觉 中工国际积极打造ESG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3-07-10 16:36:50 文章来源:中工国际(业务一部转载)


近日,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率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进中工国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博接受专访,分享了公司近年来在践行ESG理念方面的经验与案例。
 
7月5日,证券时报以《从自发走向自觉 中工国际积极打造ESG核心竞争力》为题报道此次专访。

原文如下

 
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中工国际(002051)深耕对外工程承包行业二十余载,在五大洲70多个国家建设了百余个“交钥匙工程”,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公司为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先后重组中国中元、北起院,实现了以一流的设计咨询为牵引,先进工程技术和装备为支撑,集投资、融资、建设、运营整体解决方案为特色的全价值链发展模式,竞争优势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当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站在新的时点,作为践行ESG理念的先行者,中工国际以“创造中国工程价值、建设人类美好生活”为使命,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绿色环保的精品工程,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奋力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近日,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率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进中工国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博接受专访,分享了公司近年来在践行ESG理念方面的经验与案例。
 
以“四绿”引擎
驱动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中工国际坚持怎样的ESG理念,又如何将ESG理念与业务实践深度结合?
 
王博:践行ESG理念有利于增强公司获取中高端项目的竞争力,是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公司2022年能够成功获得圭亚那地区医院、乌兹别克斯坦亚青会体育场馆等项目,与公司在项目实施方案中融入绿色设计、绿色工程、绿色制造、绿色产业的ESG理念密不可分。
 
一是绿色设计。项目设计影响到建筑施工过程中工艺材料的选用。公司持续推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设计咨询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培育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二是绿色工程。公司按照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原则进行项目建设,同时大力拓展清洁能源、生态综合治理等绿色工程领域。三是绿色制造。公司将绿色理念融入装备制造,形成绿色低碳的装备研发和制造管理体系,打造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四是绿色产业。公司力促绿色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大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拓展污水处理、有机固废处理等重点工程。
 
目前公司已将“四绿”理念贯穿于设计咨询与工程承包、先进工程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工程投资与运营三大业务板块。中长期来看,践行ESG将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证券时报记者:践行ESG理念意味着一定的成本投入,请问公司是如何平衡ESG实践与企业的回报?
 
王博:践行ESG理念是会投入一些成本,但如果企业忽视ESG实践,对企业来说有可能带来灾难。在平衡ESG实践与企业回报方面,公司更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坚持长期主义,立足长期收益,而不是只追求一时利益。
 
在环境维度,公司在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绿色环保要求;在社会维度,公司坚持“价值导向”,切实保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权益,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治理维度,公司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加强董事会规范运作,积极回报股东。
 
证券时报记者:ESG工作从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工国际的高质量发展?
 
王博:ESG从环境、社会、治理三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与“一带一路”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在国际上运用广泛。公司在海外市场耕耘已久,通过规范内部ESG管理,统计ESG披露指标,积极响应利益相关方诉求,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当地居民等关注的议题,树立公司负责任的企业品牌和形象,更好地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开拓业务。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和产业政策。公司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环保工程投资与运营等方面已深耕多年,具有一定基础;并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将建造绿色环保精品工程、做绿色低碳工程引领者作为公司使命、愿景的具体内涵。高质量落实ESG理念,将促使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有效扩大融资途径、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公司项目成功落地。
 
从自发走向自觉
从随机转向制度化
 
证券时报记者:中工国际构建了怎样的ESG管理体系,公司是如何将ESG纳入管理的?
 
王博:公司在董事会下面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组建由公司领导层以及重要子公司管理层组成的ESG领导小组,并下设ESG工作小组,确保ESG管理责任层层传导、逐级落实、高效运行,提升公司ESG管理水平。在工作层面,ESG工作小组负责落实ESG工作的具体部署,组织协调各部门、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并做好ESG理念对内宣贯和对外宣传。公司ESG管理体系的建设起步不久,主要通过将ESG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以实现ESG目标。未来公司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完善ESG相关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和流程,建立ESG内部评价考核机制等举措,推动ESG工作持续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近年来在ESG管理上有哪些变化或特点?
 
王博:公司近年ESG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自发走向自觉。此前在各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开展慈善活动,是发自内心的。大家觉得当地老百姓生活困难,都自发捐款。近年来,在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开展中,公司始终践行“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理念,在项目启动前,就高度关注能否促进项目所在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能否改善当地民生,积极承建有造血能力的工业工程、民生工程和环保工程。
 
二是从随机转向制度化安排。以捐赠为例,公司此前的捐赠安排较为随机,如某地发生地震,公司捐赠须一事一议。目前公司每年年初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安排纳入年度预算,并预留应对突发情况的预备金。
 
三是战略先行、理念先立。目前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平衡的ESG理念已被公司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所认同,并将其融入管理决策中。如,近期我们关注到欧盟碳关税立法事件,意识到公司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减碳控碳,将会取得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利于公司进入中高端市场。
 
大力减碳
打造ESG核心竞争力
 
证券时报记者:从行业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业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建筑业的努力至关重要。请问中工国际作为建筑工程承包龙头企业,是如何推进碳减排的?
 
王博:公司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加强碳排查与碳减排工作,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从项目源头切入,着眼于医疗、民用、能源、物流、新基建等重点业务领域,持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助力建筑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如,北京新机场货运区货运综合服务楼项目等多个项目获得绿建认证。
 
二是推广新能源技术,包括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如,公司在污水处理厂的办公楼屋顶设置光伏发电系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是淘汰落后能耗的设备,采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如,在污水处理领域不断优化环保设备生产工艺,通过对既有水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在邳州城北污水处理厂采用空气悬浮风机替换原有罗茨风机,降低运行电耗,节能率约达30%。
 
四是加强数字信息化管理。开展数字化技术在污水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资产运营中的应用,构建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运营质量,实现能耗及碳排放的降低。
 
证券时报记者:可否分享下公司ESG实践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王博:以尼泊尔博克拉国际机场项目为例,公司从传递先进技术、培养当地人才、与各利益相关方诚实沟通、重视环保以及关心当地社区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等五方面着手,将ESG理念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具体如下:
 
一是大幅提升尼泊尔机场建设技术和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为己任,采用国内最新技术和先进的机场设施,创造了多项“首次”。如,首次采用大空间钢结构和玻璃幕墙设计方案等。
 
二是深度培养当地人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按照“本土化”原则组建项目部,大量聘用尼泊尔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务行政人员,项目管理部的当地员工占总人数的比例达66.7%,并优先安排当地员工到重要岗位。
 
三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取得当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项目管理部设置了外联部,部门经理及员工均由当地员工担任,专门处理公共关系,响应当地社区的合理关切和诉求。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机场。为保护生态环境,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力争做到土方工程挖填平衡,减少外借土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并将场地内挖出的大量块状岩石破碎后用于浆砌排水明沟和地梁基础,使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五是全方位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发展。为了给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经济利益,除了提供就业机会以外,公司与当地52家设备与材料供应商、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采购水泥、钢筋、木材、砂石料、油料、五金配件、涂料等建材,有力带动了当地建材行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尼泊尔博克拉国际机场的顺利建成投运,与公司积极践行ESG理念密不可分。
 
强化专业能力
创造中国工程的价值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过后,建筑行业有哪些新变化,中工国际ESG实践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王博:在国际工程承包行业,我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同东盟国家积极推动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金砖组织、上合组织影响力日益扩大,中非合作全方位提升,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迈出历史性步伐,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机遇。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公司在新能源、智慧建筑、城市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医疗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将更加广阔。不过,随着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下行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国际工程承包行业面临资金短缺、增长空间收缩、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
 
公司将围绕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开发模式,聚焦重点国别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跨区域开拓经营,培育打造支柱市场;加强专业化能力,将“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和具有造血机能的工业类、民生类项目作为重要发力点,紧盯油气、索道、新能源、物流、医疗等重点业务,优化行业布局,不断巩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地位。
 
证券时报记者:2021年以来,中工国际业绩持续稳步增长,公司内在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盘,公司股价距2021年初增长超过70%,远高于大盘和可比行业指数涨幅。请问您觉得公司做对了什么,公司未来有何规划?
 
王博: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公司对多业务融合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2019年,大股东国机集团向公司注入综合技术实力雄厚的中国中元和北起院。公司通过融合发展战略,以专业咨询设计能力见长的中国中元和拥有索道、物流仓储、起重运输装备研发与制造优势的北起院,弥补了中工国际之前缺乏的专业能力,成为公司再次腾飞的左右两翼。公司内在基因由此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拥有了行业整体下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工程投资与运营板块,公司重点布局以中工环境科技为平台的环保业务领域,经过两年多的大力培育已经初见成效,运营资产质、量双升。
 
展望未来,公司将秉承长期主义,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在开发“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工业化项目和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用实际行动创造中国工程的价值。我坚信,只要秉承这样的理念,公司前进之路就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终实现建设人类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质胜新周期 再获新进步丨通用技术中国医药蝉联中国化药企业TOP100排行榜
下一篇:中国海航下属海虹实业正式入驻中白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