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正文

河套连深港 打造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2-07-12 09:46:26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综合业务部转载)


狮子山下,莲花山畔,深圳河旁,一块块冲积平原,承载了深港珠联璧合的时代使命。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既是深港唯一地理相连的合作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小空间有大作为,小地方孕育大希望,这里,正在不断迈向深港融合新高地。

7月7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深港河套“招才引智”推介大会在这里举行。会上,“三大政策”重磅发布,启动全新9个重大深港科创发展产业园区,签约18个深港合作科技企业及项目。

在科技项目聚集、产业空间打造、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河套合作区不断探索深港连通的新模式。合作区也正成为深港优势互补、携手打造国家创科中心的重要载体,助力深港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

科技连通

  逾150个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年半以来,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已成功搭建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研发的针对腹腔微创手术等手术的医疗手术辅助机器人,部分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医疗手术辅助机器人能够替代医生助手繁重的持械操作,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高精度持握手术器械。在该领域,高校基础研究层面就已完成临床实验的例子,全球范围内也为数不多。”该项目负责人、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执行主任钟仿洵介绍,深圳在机械、电子领域供应链和产业配套的完善程度,在香港是不可想象的。他期望借助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业优势,成立手术机器人孵化公司,实现校内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拓展。

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互补性,让港校纷纷抢滩登陆河套合作区。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所香港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在一批高端项目的带动下,合作区已经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超过150个,集聚了一大批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人工智能、EDA工具研发、量子科技等科创集群,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在这里迸发出勃勃生机,合作区已经成为深港合作最密切、科创氛围最浓厚的地区。

不仅如此,在7月7日举行的推介大会上,18个重大平台机构和高端科研企业总部集中启动,有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广州实验室河套疫苗评价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等重磅科研重大平台,以及赛能数字能源总部、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部等行业领跑企业总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深港紧密接合部的平台磁吸效应日益凸显。

香港希玛眼科药械创新研究中心是此次落户的18个项目之一。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院长詹行楷介绍,希玛眼科集团于2013年在深圳设立内地首家港资眼科专科医院,推进深港医疗领域的合作。希玛眼科集团在河套合作区设立的药械创新研究中心,将引进一批国际高水平技术专家,以开发试验用新药(IND)、临床试验及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以创新药物研究为核心的药物研发转化平台,并与香港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合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引进国际以及香港上市的创新药械,开展国际性眼科医疗、临床研究等产学研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曙光介绍,该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与网络的融合,在人工智能系统、6G系统研发方面,建设一个集基础创新、产业攻关、成果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持续提升深圳市在全国智联网络领域的创新领头地位,推动未来移动互联产业高速发展。

空间连通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投用

在福田保税区内的两栋物流仓库,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外立面改造和室内装修。再过不久,传统的物流仓储空间将摇身一变,成为港人港企的聚集地。

这里是今年年底前将投入使用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曾经老旧的仓库和厂房,正在变为优质的专业化科研空间。合作区开发建设“一年一个样”,传统保税区焕发科技创新活力。

这是福田保税区所处区域发展定位的变化带来的。2017年1月3日,深港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了香港园区和深圳园区“一区两园”的布局。其中,毗邻深圳河的福田保税区被纳入“深方科创园区”。至此,福田保税区迎来深港合作科创产业园区的新定位。

2018年,合作区仅有深港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创产业空间;2019年增至4个,国际量子研究院、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等陆续运营;2020年,深港国际科技园投入运营;2021年,科创产业空间增至7个;2022年,合作区新增9个产业空间,科创产业空间总数达到16个。

7月7日,推介大会现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河套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谷、量子科学中心、IDEA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华为数字能源创新中心、河套EDA创新中心、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三期、河套金融科技城等9个产业园区正式启动,河套创新高地再升级。

例如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合作区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先期承载香港机构及企业的优质空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占地2万平方米,为伙伴企业提供办公室、实验室、共享工作空间、会议及展览场地等。该园将设立“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为区内创科人才提供资源、培训和交流平台。深圳分园将培育初创人才及支援科技企业走向全球。

2021年,深港签署《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其中提到,合作区香港园区预期首批楼宇可于2024年起分阶段落成,为让有兴趣的机构和企业尽早开展科研工作和业务,两地政府同意先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园区的部分物业空间,落户深圳园区。

今年年底前,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投入服务,以配合香港持续增长的科创需求。首个由深港双方共同制定的“联合政策包”、联合招才引智和协同评审高端科研项目将在此落地实施,全方位强化深港间科技创新链,助力香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开创深港合作新篇章。

目前,合作区6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研空间陆续投入使用。未来2年,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近30万平方米科研及配套空间将相继投入使用。除了福田保税区外,皇岗口岸的重建也将释放大量土地用于科创产业空间建设。预计到2035年,合作区深圳园区共计超300万平方米的科研、产业及配套服务空间将持续供给,为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连通

  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研发项目可同时申请获得深圳、香港的双重资助;深港两地将互相提供人才住房,让人才享受便利的通关和居留服务等;可共享两地科研仪器与科技资源等;支持两地知识产权、金融、大数据、仲裁调解、会计、律师、中试、医疗等相关机构和人员入驻合作区。2021年,深港首次共同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发布的深港“联合政策包”从深港协同支持科研项目、联合支持科研人才、联合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和支持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便利流动等四大方面共提出28条具体举措,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政策全链条协同支持。

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要“珠联璧合,相向而行,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深港“联合政策包”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实现“1+1>2”的效果。

笔者从推介大会上了解到,深圳市科创委与福田区为深港“联合政策包”每条政策均编制了对应的申报指南,已出台联合政策包“分工方案”和“申报指南汇编”,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可参照申请。深港“联合政策包”为香港与深圳合作面向国际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落户河套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不仅如此,推介大会上,福田区政府还公开发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若干支持措施》(下称“产业‘政策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下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两项重磅政策,加上已有的基础研究“政策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及创新创业若干支持措施》),“三大政策”旨在构建从科研、产业化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政策支持体系。

产业“政策包”与基础研究“政策包”优势互补,解决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该政策包围绕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通过支持平台建设、应用示范、展会论坛、标准制定、人才引进等形式营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政策包”包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产业支撑平台、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营造园区产业创新生态、重点科创企业落地支持、产业用房租赁、支持人才团队落户、产业类项目配套等八大方面。

政策的具体内容,包含诸多创新之处。产业“政策包”围绕重点科创企业落地,在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融资额、研发中心投资额等方面推出灵活的梯度政策,惠及不同规模的机构;除直接提供科研资金外,新增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无抵押贷款融资支持等多元化扶持方式;针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建设,分别最高支持5000万元;对市级及以上重大功能型平台,最高配套支持1亿元……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为入驻园区的港澳青年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费用最高连续3年的补贴;充分发挥合作区现有港澳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对获得港澳高校创业资助的团队或项目,给予最高1∶1的配套支持,同时叠加港澳毕业青年就业生活补贴;针对调研中普遍反映的政策咨询渠道不畅、申请程序多头繁琐等问题,采用香港体例,精简架构,实现“一目了然、一网办理”……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突出鼓励港澳青年来河套实习、就业,给予实习资助、生活资助、就业资助、税负补贴及短居保障等;聚焦提高港澳青年在河套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给予创业启动资助、创业成长奖励、办公空间费用支持等。

合作区定位为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是探索深港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载体。“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是合作区的重大功能与战略使命。合作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上先行先试,以覆盖基础研究、产业化、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政策链条,助力合作区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特写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

  在这里做项目

  既“顶天”又“立地”

自2020年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成立以来,陈福荣每年都会在研究院进行4个月全职工作,推进“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电子显微镜就是陈福荣带领团队研发的“卡脖子”技术之一。电子显微镜是应用于基础物理学、纳米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半导体检测及纳米加工及诸多业务领域的高端科学仪器。比如半导体芯片上的集成电路,都是纳米量级的维度,只有借助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才能检测。然而,在这一领域,发达国家的技术独占鳌头。

陈福荣希望,借助香港城市大学相关团队在这个领域多年耕耘的力量,利用研究院所处河套合作区知识与技术创新交汇的地缘优势,结合深圳的产业基础与应用创新优势,推动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产业国产化,建设全球电子显微学创新高地和高端精密仪器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支撑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高速发展。

除了电子显微镜外,研究院还正在推进先进航空材料预应力工程与纳米技术等多个项目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希望把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物质科学的研究成果落地福田研究院,形成‘一系两区、一院两区’的模式。”陈福荣说。

为何要选择河套合作区作为研究院的落地之处?陈福荣认为,河套合作区结合了深港双方的优势,可以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四个维度考虑。香港是国际化的窗口,能够快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人才和技术这两方面优势更大,但本地市场太小;深圳对科研更加重视,在这里申请科研资金更加容易。

“研究院叠加了深圳和香港两大‘品牌’,在这里做项目既‘顶天’又‘立地’。”陈福荣说。

7月7日,陈福荣也参与了推介大会。会上公布的消息显示,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将会升级为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扩大新材料领域的研究规模。

陈福荣介绍,近期,研究院正在推动电子显微镜以及智慧节能玻璃两项新技术的落地,并继续从香港城市大学引进10纳米以下芯片设计制造的研发团队,以及光伏和储能科技项目。

“推介大会发布的政策,对科研起到非常大的帮助,能够促进双方人才、资金、资源的流动,加速我们研发以及产业化的进程。”陈福荣说。

观点

  河套要打造

  面向国际的“科技特区”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河套合作区在产业空间载体、深港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规则对接与要素流动、灯塔型锚定机构的引入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突破。

“国际标准和高端要素能不能进入合作区?在‘一区两园’格局下,深港双方需要深度融合,通过制度设计打造‘科技特区’和‘科技自由港’,实现科研设备、人员、样本、数据等跨境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郭万达表示。

他建议,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和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采用接轨国际的管理方式,在监管标准上应当宽容、审慎、有弹性,可以参考金融科技领域的做法,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采用“沙盒监管”的模式,进行局部试点,推动监管标准国际化,并发挥好国家药监局两个分中心的作用。

在这方面,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建设新兴产业标准规则示范区。深港“联合政策包”也提到,试点允许在深圳园区符合要求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香港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仪器;简化科研样本、实验试剂和遗传资源出入境要求,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对低风险特殊物品给予通关便利;探索促进数据跨境安全流动等措施。

“深港两城在关税区、货币体系和法律上有不同,在规则对接、要素流动方面存在一定障碍。”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传统的保税区要求较为严格,只能实现生产资料保税,在现有福田保税区的基础上,合作区深圳园区可以借鉴横琴的经验,采用“一线”“二线”的方式,实现人员与货物监管方式的分离,将全域打造成“境内关外”的特殊合作区。

在人员流动方面,方舟建议,优化人员过境模式,在“一地两检”的基础上探索“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以及人脸识别、无感通关等方式。

福田区“十四五”规划也提到,高水平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软硬联通”,建立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高度便利流动的监管模式,采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畅通科研物资流动。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建设,也已经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另外,郭万达还建议,河套可以借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模式,探索管理机制创新,设置深港双方共同组建的管理机构,创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治的管理新机制。“通过设立实体型的合作促进机构,比如合作区管理局,让河套与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更好地融合,实现深港的利益共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绩单”亮眼
下一篇:台湾今年前5月实质经常性薪资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