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应急专业委员会 > 动态资讯 > 正文

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解读

发布时间:2021-08-02 10:00:14 文章来源: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拖累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我国更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在这异常艰难的形势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作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医药产业出色完成了复工复产、稳定经济的重任,更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最为关键的物质基础。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2020年中国医药企业会有怎样的成绩单和表现,备受业界关注。

  2021年8月1日,在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正式发布。该榜单出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后者是年度出版的、反映国家医药工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唯一官方资料。通过对这一榜单的解读,我们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强企业既承受了严峻的考验也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担当。与此同时,他们在行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时期做出的所有坚持与抉择,更是彰显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体发展趋势。

  特殊的2020答卷

  2020年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冲击叠加“集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等调控政策实施推进。面对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百强企业呈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交付了满意的2020答卷。无论是在疫情期间的一力保供,还是积极响应国家一致性评价、集采等政策号召,无不体现百强企业的责任担当。岁月长河中,2020年不过刹那,但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一群可爱的“中国医药人”,以无畏和担当于这段特殊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光辉印记。

  考验

  营收规模受到冲击。2020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12.1亿元,同比下降3.1%,为近十年来首度下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从供给侧看,虽然我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推动复工复产,但疫情客观上还是在一季度对医药工业生产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需求侧看,持续的疫情防控压力使得门诊就诊量相较往年出现明显下降,部分依赖院端的处方药品及医疗器械销售有所下降。同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药品集中采购的推进与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药品市场产生影响。尽管与防疫相关的卫生材料、药品及医疗器械需求快速增长,但依旧难以对冲疫情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所产生的冲击。

  百强门槛稳中略降。在百强主营业务收入整体短暂下行的背景下,百强上榜门槛与百亿成员数量均稳中略降。其中,百强上榜门槛略降至27.9亿元,同比下降2.7%;百亿成员数量26家,减少1家,与2019年基本持平。

  集中程度基本稳定。近年来,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工业总体中占比为三成左右,2020年百强企业行业集中度为32.2%,与2018年基本持平,较2019年略有下降。

  百强榜中不失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百强总体主营业务收入不够理想的前提下,还有超过半数的百强企业实现了正增长;此外,在利润总额方面,百强企业也实现了14.6%的正增长。与此同时,在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之时,中国作为医疗物资生产大国,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2%。

  2020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回望“十三五”百强企业经历了密集的政策调整与快速的市场重塑,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与集中度双提升。其中,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6131.0亿元增长至9012.1亿元,增长47.1%;百强企业集中度也由22.8%提升至32.2%。此外,百亿俱乐部数量从16家增长至26家,实现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担当

  助力疫情防控,彰显责任担当。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强企业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围绕新冠肺炎诊断、治疗、预防环节为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全方位的突出贡献。

  在诊断环节,圣湘生物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仅两周内,获批上市。在预防环节,振德医疗奥美医疗等卫材及医疗用品企业迅速反应,加大口罩等防疫物资供给力度;同时,多家百强企业加入新冠疫苗研发行列。国药集团的新冠疫苗实现全球率先启动国际临床试验、率先获批紧急使用、率先国际注册上市。在研发疫苗的同时,国药集团还同步进行了生产设施的建设,新冠疫苗年产能已超过50亿剂,成为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和最大供应商。在治疗环节,百强企业全力保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内所需药品的生产供应,同时以岭药业海正药业等企业也在积极开展老药新用抗击新冠病毒的探索研究。

  凭借在抗疫中的出色表现,部分企业在2020年百强榜单中表现不俗甚至脱颖而出。如全国第一款获批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就出自本年度新晋百强企业圣湘生物。同样,振德医疗、奥美医疗等卫材及医疗用品企业,通过实际行动对防疫物资的保供稳价做出了贡献,从而一举跻身百强之列。(表1)

  保障药品供应,维护人民健康。百强企业积极参与一致性评价、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等工作,有力提升了药品质量,保障老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截至目前(注:数据来源: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查询日期2021年7月22日),参与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中,有28.3%属于百强企业及其子公司。同时,在国家组织的5批药品集中采购品种中,百强企业中选的品种占比为87%

  透过榜单看产业

  综观2020年度的百强榜单,除了呈现出其在特殊之年的鲜明特征外,也让我们看到行业未来的主体发展趋势与变化。通过对百强榜单的持续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制胜”、“转型升级”、“集聚生态”等特征愈发显著,也旗帜鲜明地释放出“生物崛起”这一产业格局新信号。

  创新制胜

  研发投入创出新高。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增加。2020年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支出为6.33亿元(注:各年统计数据均排除当年未上报国内研发费用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6.8%,均创历年最高。从研发强度梯度分布看,研发强度在10%以上的企业在百强榜中占比不断提升。研发强度高于15%的企业数量有5家,分别为信达生物、康弘药业、先声药业、烟台绿叶和恒瑞医药;研发投入高于10%、不足15%的企业数量有13家,较2019年增加了4家。

  十强更迭彰显创新力量。以十强企业中研发强度前三的恒瑞医药、齐鲁制药和石药控股为例,这三家企业聚焦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高壁垒仿制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线组合,成为百强榜单中排名上升显著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创新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正趋于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

  研发成果步入收获期。百强企业作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正逐渐迎来收获期。2016-2020年,共有41款1类新药获批,其中41%由百强企业贡献。2020年我国批准上市的16款1类新药中,有7款出自百强企业。

  创新成果国际化加速。百强企业正积极通过国内外双报、海外授权(License-out)、海外合作开发等方式,加速创新成果走向世界。目前,已有10款由百强企业研发的创新药在海外处于临床Ⅲ期及以后阶段,处于更早期的在研品种数量更是不胜枚举。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信达生物等已成为License out的成熟卖方。有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国产创新药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必将让我国医药产业再上一层楼。

  转型升级

  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需求侧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背景下,有的企业会停滞、会掉队,但更多的百强企业依旧坚守榜单。通过解构这一群体战略与抉择,我们观察到企业转型升级的三个主流方向:业务优化、智能制造以及渠道拓展。

  “创”、“投”、“舍”三条路径优化业务。“创”是指创立新的业务条线。在国内资本市场日益健全的当下,百强企业在拓展新业务时,通常创立新的子公司来独立经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留融资的灵活性,也为未来独立上市做好伏笔。如齐鲁制药组建齐鲁细胞进军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丽珠集团组建丽珠生物布局生物药等。

  “投”是指投资并购,这也是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惯用方式。通过投资并购,可以加快行业内资源整合和重组,快速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或实现新领域的快速切入等目标。其中,国药集团将投资并购与国企改革有机融合,经过70多年的不懈奋斗,已发展成为中国和亚洲综合实力和规模领先的综合性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作为一家以多元并购见长的企业,持续的投资并购使其逐步完成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制药、医疗器械、医疗诊断和服务等多领域业务覆盖。

  “舍”是指适时放弃部分项目与业务。在行业巨变、资源有限条件下,适时舍弃部分业务,才能做到真正的战略聚焦。一些百强企业已主动放弃部分仿制药项目,聚焦真正的创新药。在以药物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系列政策引导下,未来医药企业或将会面临更多的取舍选择。

  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提质增效。对于整个医药产业来说,制造是基础,生产环节的改造升级不仅是控制成本所需,亦是质量保障所需。智能制造凭借高质、稳定、绿色及成本优势,已成为百强企业转型升级的焦点。广药集团、修正药业、天士力等中药领域的优势企业已将智能制造与中药现代化有机融合,实现系统化的创新,以期让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同时,扬子江药业、齐鲁制药、石药控股等大型综合性百强企业,也在加紧建设智慧工厂,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实现降本增效与质量保障的高效统一。

  以渠道拓展发掘产品价值。伴随着药品终端市场的结构变迁,企业正加快渠道拓展以适应新的就医业态和用药需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为代表的工商一体化企业正在全国加速布局DTP业务。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线上就医习惯的形成,对医药电商的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云南白药同仁堂等则早已将电商渠道作为其核心增长极进行了重点布局。

  生物崛起

  生物制品企业百强数量持续上升。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政策引导与支持下,我国生物制品研制与生产的关键技术取得多项突破。随着多个国产生物制品包括重磅单抗药物的陆续上市,我国生物制品企业陆续问鼎百强榜单,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从2016年的1家到2020年的7家,以长春高新、三生制药、华兰生物、信达生物、东诚药业甘李药业沃森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品企业排名稳步上升,彰显出稳健发展实力。

  Biotech企业成长迅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百强榜单透露出一个全新的信号:Biotech企业正快速成长为Bio-Pharma。即便在巨头林立、头部效应显著的当下,Biotech企业凭借独有的革命性技术,依然具备长期高速崛起的确定性。在可预期的未来,或将有更多的Biotech企业脱颖而出,成长为Bio-Pharma乃至Big-Pharma。

  化药中药企业数量下滑。在生物制品强势崛起的同时,化学药和中药领域的百强企业数量有所下降,这部分也归因于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医保控费、药品集采等一系列政策带来的压力。未来,退出百强榜的这些化学药与中药企业能否重回百强,则取决于企业改革创新的战略勇气与转型升级的战略定力了。(

  集聚生态

  百强企业聚集特征明显。俯瞰总体榜单,65%的百强企业均集聚在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以及成渝四个产业集群内。其中,长三角和京津冀凭借先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集聚效应尤为突出。近年来成渝作为内陆地区,凭借药材、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政策支持,促进了产业发展,百强企业数量有所提升。

  高能生态圈日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于高能生态圈的构筑。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集聚效应和空间成本的联合作用下,对于产业生态圈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产业。百强企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领跑者,正利用集群内资源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或共建实验室、研究院等平台,推动构筑有机创新协作的产业生态圈,有力推进了药品药械的研发创新,强化了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如扬子江药业集团与上海交大药学院共建生物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上海医药与瑞金医院借助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启用,正以转化医学创新研发为核心开展紧密合作;奥美医疗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奥美医疗-东华大学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

  未来,围绕百强企业构建的高能产业生态圈将持续赋能中国医药产业,从而综合提升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实效与国际竞争力。

  “十四五”发展展望

  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我国医药政策环境日益成熟、产业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高度强化。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当前产业发展的不足,如“重复创新”问题突出、原始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多部门政策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展望“十四五”,站在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医药行业将迎来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并且呈现出三个关键特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以供应链可控为基础的整合协作,以及以数字化转型为趋势的效率提升。我们期待,作为行业主力军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能继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以临床价值为中心,以创新自主和供应链可控为重任,共建高能生态圈,促进医药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尽快恢复百姓生产生活秩序——来自多部门加强河南等地防汛救灾的报道
下一篇:新一批中国援助新冠疫苗运抵突尼斯